白芨种子种法?
1、时间:种植白芨的最佳时间是在每年的3~5月份。
2、选种:挑选当年生的嫩芽作为种苗。
3、催芽:将白芨的嫩芽放入河沙中,并在河沙中加入适量的水,放置在阴凉处。
4土壤:选择疏松、透气且肥沃的土壤,将土壤放在阳光下消毒。5、栽种:将白芨按照一定距离栽种在土壤中,注意芽嘴朝上。
白芨种子直播繁殖技术?
繁殖技术:一、白芨生长习性
白芨一般喜欢阴湿温暖环境,不耐寒冷,对土壤要求一般疏松、有机质含量高、盐分较少的腐殖性土壤,推荐使用专业灭菌的商品化中药材育苗基质,育苗风险较小。
二、苗床准备
采用温室育苗方法,温湿度、光照可控,便于规模化及标准化管理,可提高成功率。白芨性喜阴凉,温室需配备遮阳措施,一般在棚室上方遮盖75%遮阳率的遮阳网。苗床根据操作方便难易及棚室尺寸,一般除保留必要过道,可设宽1.5-2m,长度随大棚而定,床面整平压实后,喷洒防虫药剂,并铺设一层无纺土工布。
三、铺设基质土及管道
白芨种子细粒,无胚乳,不足以供应种苗营养需求,因此要求床土既要有一定的营养,
四、播种
白芨育苗播种期一般为每年的3-4月份及9-10月份,选用饱满、无霉点的白芨果荚育苗,播种前将果荚内的种子与育苗基质按一定比例进行混合均匀(稀释种子密度,便于撒播)。播种用量按照2-3个果荚/平方米床面。播种之前,采用微喷或底层浅水灌溉的方式将育苗基质完全湿润,然后将伴有细泥炭的种子均匀撒播在湿润的基质之上,轻洒基质覆盖一层约5毫米左右的覆盖层即可。
五、苗床覆膜
为提高出苗率,达到保温保湿的目的,通常播种后,在苗床上覆盖塑料薄膜,结合棚室通风措施及遮阳措施,保持棚内温度在15-25℃之间,尤其是夏季,需特别注意温度影响,以免高温烧苗,待苗长出2片叶后,即可撤膜。
六、大棚管理
白芨喜阴凉湿润环境,因此大棚管理以控温保湿为主,一般温度维持在15-25℃,湿度维持在60%以上,采用喷灌施水,需注意观察苗床湿润情况,防治喷灌死角,及时调整喷灌条件,保持苗床湿润状态。
将成熟白芨种子直接播撒到基质盘里,让其自然萌发,待其株高发育至 2~3cm 高时,将其分株移栽至培养穴盘中长至10~15cm 再进行下田移栽。此方法的优点是能大规模地生产白芨幼苗,成本较低,便于大规模地进行推广。
1.1 采种贮存
秋季采收饱满、完整的白芨成熟果荚,去除扁、黑、深黄及带病虫害果荚后,晾干。播种前,保存在干燥凉爽通风的室内。
1.2 播种方式及时间
白芨种子在大棚内直播时间应选在 3 月底至 4月初,播种量为 15.0~22.5 kg / hm2。去除果荚,将种子置于三面密封无漏洞的盒子内,没密封的一面用孔径较小的无纺布包裹,倒置盒子,将种子均匀撒播在厢面,苗床湿度为 70%~80%。 每公顷喷施 2 025 kg 综合益生菌水溶液(有效微生物含量:300 亿 CFU / mL,综合益生菌∶水=1 mL∶150 g),培养微生物。 播种后,用塑料小拱棚密封。
1.3 基地选择
大棚四周排水良好, 棚内不易积水, 且水源充足,远离污染源。 苗床底部选用干燥、土质疏松、排水量好的含有机质丰富的腐殖土和沙壤土。 苗床环境良好、土质疏松肥沃、不易积水,且表层选用保水性好的基质。
1.4 苗床整理
播种前,清除苗床前茬根,深翻土壤 15~25 cm,作厢,开排水沟,沟深 20 cm、宽 15 cm。 厢面每公顷喷施 2 025 kg 一支绝 (氯氰 47.5%·毒死蜱 47.5%,总有效成分含量 52.25%) 和甲氰菊酯混合水溶液(一支绝∶甲氰菊酯∶水=1 mL∶2 mL∶750 g),杀虫。 用已消毒灭菌的湿基质平铺 2~3 cm。 基质预先经过约2.1 mL / g 综合益生菌水溶液浸透 (有效微生物含量300 亿 CFU / mL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