昆虫记松毛虫生活习性?
每年的七八月份,在松树上有许多缀着一个个白色的小圆柱。每一个圆柱都是松毛虫妈妈产的卵。小圆柱的上面还有层层叠叠的鳞片,这鳞片很柔软,盖在小圆柱的上面,
它可以给松毛虫宝宝取暖,这些鳞片是松毛虫妈妈从自己身上取下来的。可以看出松毛虫妈妈很爱自己的孩子。松毛虫的卵会在9月份孵化。
松毛虫从卵里爬出来的第一件事,就是啃食自己巢穴的针叶,就会落到附近的枝叶上。有时4、5只松毛虫会一起落到同一根枝叶上,这便是未来毛虫大军的雏形。
松毛虫们有时候会一起排队觅食。每一只松毛虫都有可能当领袖。它们每天可能会走30米的路程去觅食。第一只松毛虫不论做什么动作,后面的毛虫就会跟着它做。
松毛虫是气象预报员。正月里松毛虫会进行第二次脱皮。虽然它不像以前一样漂亮,但是它增添了一个器官,这对它非常有帮助。
它的身体里有许多小裂缝,小裂缝里有许多“瘤"。如果第二天会下雨,那么头一天晚上它们就会躲在巢穴里;如果第二天天气晴朗,那么头一天晚上它们仍然会出门觅食。
1、生长习性
松毛虫的生长周期时间长,从幼虫生长为成虫需要22个月左右,经历两个冬季,主要在松树、云杉、冷杉等树种栖息生活,由于生长周期时间长,间隔3-4年就会爆发一次松毛虫害。
2、产卵习性
松毛虫的繁殖季节在夏季7-8月份,雌蛾会在松针上产卵,单只雌蛾一次能产卵200-800粒不等,品种不同产卵量也不同,其中以云南松毛虫为例,最多一次能产卵1700粒,产卵后幼虫在9月份孵出。
3、越冬习性
松毛虫生长过程中会越冬两次,不同地区的越冬方法也不同,最常见的越冬方法是在树木主干皮层,华北地区的松毛虫也会在树干旁边的石块下越冬,东北地区的落叶松毛虫则是在地下越冬。
4、外形特征
松毛虫在幼虫期间,体长在47-100毫米不等,全身长有长毛,长毛的颜色有棕红色、黑褐色、灰褐色等,成虫的颜色主要是枯叶色,方便在树上躲藏,成蛾长有羽状触角,全身覆盖短毛。
松毛虫的特点是幼虫毛黑,成虫有磷褐色或白色。
松毛虫的巢里并不是一个整洁的地方,这里面满是杂物的碎屑,毛虫们蜕下来的皮、以及其它各种垃圾,真的可以称作是败絮其中。
松毛虫整夜歇在巢里,早晨十点左右出来,到阳台上***,大家堆在一起,在太阳底下打吨。它们就这样消磨掉整个白天。它们会时不时地摇摆着头以表示它们的快乐和舒适。到傍晚六七点钟光景,这班瞌睡虫都醒了,各自从门口回到自己家里。
豆虫什么时间消灭最好?
黄淮海地区每年发生1代,老熟幼虫在9-12cm上层内越冬。第二年春季移动至表上层化蛹。一般在6月中旬化蛹,7月上旬为羽化盛期,7月中下旬一8月上旬为成虫产卵盛期,9月上旬幼虫老熟入上越冬。成虫飞翔能力很强,但趋光性不强,喜在空旷而生长茂密的豆田产卵,一般散产于第三、第四片叶背面,每叶1粒或多粒
.农业防治:对土壤进行深耕,消灭越冬虫源。山于豆天蛾老熟幼虫在土中9一12 cm深处越冬,秋季翻耕,杀死老熟幼虫。夏播大豆播种前进行土壤深耕,把蛹消灭在羽化之前,减少羽化率;改变大豆耕作方式,与其他作物进行间作、套种。夏麦豆连作田套种油菜可有效地增殖豆田天敌的数量,使大豆害虫得到有效控制。王玉正等研究了大豆玉米间作和同穴混播对大豆病虫的发生,发现间作和同穴混播豆田的病虫发生危害轻于纯作豆田日。间作和同穴混播田提高了生物多样性,增强了自然生态控害能力。通过间作和套种等耕作方式,可以避免使用化学农药带来的害虫再猖撅等副作用,对发展可持续农业有着特殊的意义。
2.物理防治:人工防治。当幼虫达4龄以上时,可采用人工捕捉,剪刀剪等人工防治措施。人工捕捉到的高龄幼虫可以食用,也可以进一步加工成豆天蛾食品;黑光灯诱杀成虫:山于豆天蛾的成虫具趋光性,利用黑光灯诱杀成虫,减少田间落卵量,从而减少豆天蛾的发生量;化学防治。1-3龄期用50%马拉硫磷、50%敌敌畏,50%杀螟蛤,50%倍硫磷、4%久效磷等乳剂1000倍液喷雾,或2%西维因粉、1%对硫磷粉等喷粉,亦可用青虫菌等细菌杀虫剂。喷药宜在下午进行。4龄以后防效差。产卵盛期释放赤眼蜂。人工捕蛾和4龄以后幼虫。
生物防治:对豆天峨天敌的利用:豆天峨卵期自然寄生性有3种赤眼蜂:松毛虫赤眼蜂,拟澳洲赤眼蜂和舟蛾赤眼蜂;2种黑卵蜂:豆天蛾黑卵蜂和落叶松毛虫黑卵蜂;使用生物农药。戴美学等人利用苏云金杆菌SD-5菌剂对豆天蛾进行防治研究表明,SD-5菌剂对豆天蛾具有较强的毒力,不同龄期的幼虫对SD-5菌剂的敏感性不同,小龄虫最为敏感,致死较快,卵期喷药,孵出的幼虫死亡率高。大田施药时间掌握在卵至3龄幼虫高峰期,大田应用能够获得理想的效果,综合考虑防效和成本,施药浓度应选用0.5亿/ml。